落爐――一個在通俗地圖上無法找到的小村莊。經常在一路行走的方哥行前在一本具體的地圖上給我們指出了位于貴州省遵義縣、桐梓縣、仁懷縣三縣交壤的處所――岔水和落爐。
同業的小向布滿好奇的傳給我一篇收集上關于落爐的文章,那是馮先政所寫的《天上人世又一爐――落爐印象》,這樣的問題給我的印象是落爐應該是一個很出格的處所。筆者在文中說道:“落爐很象爐,圍在四周的山崖就象是爐壁,看上去無缺無縫,鐵壁統一。里面是平整的爐底,橫在爐底的兩座年夜橋就象兩根粗年夜的爐橋。落爐聚居著3200多生齒,穆姓占70%多,就是因為這些人的祖先而演繹的那場慘烈而聞名的平播戰爭,有力地促進了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土司軌制的解體和新政的降生,就是因為這場戰爭,穆氏家族幾經輾轉,才來到了這里?!蔽闹谐龈窠榻B了落爐怪異的人文空氣,而行走的我們,著重于賞識行走過程中美妙的自然風光和豐碩多彩的人文景不美觀。
因為遵義直接達到花秋的車只有早上七點一班,2日一年夜早,天剛剛擦亮,同業的驢友在客車站匯合后準時出發,遵義到花秋一路波動,在車上的一中年漢子吃了六根噴香蕉和三塊米花糖后,車子終于花了約4個多小時后達到了花秋鎮,來的路上一向測度著這個處所為什么叫花秋,是秋天有滿山遍野的花么?在這個我已經分不清楚是暮秋仍是初冬的季節里,我沒有找到我想要的謎底。吃過簡單的午飯后,一行10人起頭徒步前往露營地――岔水。
村子公路上的“買貨郎”
沿途的村子公路旁有良多碎石場,還有良多修砌得很標致的墓碑。當我們在路邊的一戶農家歇息的時辰,一老太太探出頭來問我們是賣什么的,火伴開玩笑說我們來看看有沒有辣椒,在老太太的眼里,我們應該如電視里挑著挑子走鄉竄戶的賣貨郎一樣吧,我們一行十人,又都背著個年夜背包,還不賣點啥買點啥的,估量是老太太一人在家,我們在她家的院子里歇息片霎,出發時她才又暗暗打開門,試探的看著我們,必然是在深思我們到底是賣啥的,還不告訴她。徒中碰著的老鄉告訴我們從碰著他的處所到岔水年夜約30里路,從岔水到落爐年夜約8里路擺布,所謂的村子公路其實是一些正在修砌的碎石路,很少有汽車通行,首要的交通工具即是摩托,當地居平易近需要走很遠一段路才能買到日常糊口所需的食鹽,采辦其他工具應該是要到更遠的花秋鎮上。
花秋路上的石頭房子
花秋到岔水的路上,有良多秀麗的石林,但正在年夜量的被開采,用來建筑村子公路和衡宇,換個角度來講,也可以說是就地取材,這里的衡宇多用石頭砌筑而成,很是標致,有一戶農家的房子是完全用紅磚砌筑的,采用細微的顏色區別及花色分隔,搭配的也還算協調,在國外的良多優異建筑都是用簡單的磚體砌筑而成,用細部的工具來浮現他的美感,不外他們的磚的建造工藝,無論從色彩或出產工藝上的要求都遠遠優于我們;而國內的建筑則采用在磚體外粘貼年夜量的外墻面磚、花崗巖、粉刷外墻油漆,鋁板等等來裝飾,在鄉鎮也不破例,也許在鄉鎮它所默示的意義紛歧樣,能貼上外墻面磚的人家,家境應該相對敷裕一些,這也許也能成為分辯貧富差距的一種特征,不外相形之下,我更喜歡這種切近年夜自然的色彩,那棟房子的主人也應該是具有必然的鑒賞能力,能夠從細部入手,用更少的錢將自己的衡宇修砌得別具特色。那些石頭房子,也用紛歧樣的體例揭示它怪異的美感,這些應該也算是這條路上特有的元素吧。
初窺落爐
綠油油的麥田,山上零星的紅葉,房舍旁金黃的銀杏葉,訴說著
暮秋的故事,可城市里、街道上飄著的花枝招展的羽絨服卻告訴我們
已是冬天。經由岔水小學時,我們在一個教員家里填補
熱水,歇息片霎后,從左邊的一條小路切入,沿途有良多看似煤礦的山體
,不知道翻過了若干好多個小坡,但我知道我們還會一向向下,因為
我們的目的地是遵義縣海拔最低的處所,落爐海拔只有460米。繞
過一段田間小道,當我們再次回到村子公路時,面前豁然開暢,我們
應該是位于這山之顛,遠望遠山,而山的升沉斗勁年夜,如漩渦一般
的山谷的那端,應該很接近我們的目的地了,行至
半山腰,已經隱約越越可以看到山谷里的那條河流,后來聽方哥說那叫不
美
觀音寺河,我在地圖上還看到另一個名稱叫桐梓河,連綴的山路讓我們走了
良久,卻老是到不了終點,遠遠的看到河流,逐步的可以聽到水聲,
對岸的紅色的巖壁下面,有一汪靜如湖面的碧綠河水,我們被深深吸
引。后來從農生齒中得知那叫巴豆巖,轉過巴豆巖,河水流向遠方,
腳下的路也無絕頂的
延長,這讓我想起一期地輿雜志的封面――伊梨河谷,年夜河向西流。我
感受面前的氣象,與之對比并不減色,遺憾的是我無法把面前的一切
很好的記實下來,與巨匠分享。但我暗自驕傲在我們的家鄉,在我們
的身邊也有如斯的景色,期待我們去發現,去賞識它的美。與年夜山
的深處,河畔邊,終于又見炊煙,親熱感油然而生,我們不再是孤傲
的行走在深山里,有人煙的處所,離我們的營地應該很近了。
三縣交壤之地――岔水
經由了小村莊,滿懷但愿的我們沿著小河,尋找我們的營地,經由農戶家的院子往后,面前呈現一座索橋,這就是三縣交壤的處所,索橋的這端是桐梓,過了索橋,面前又呈現另一座索橋,橋的那一端通往仁懷,而我們的營地是接近遵義縣山盆鎮。據介紹,遵義縣最低海拔和最高海拔都在山盆鎮境內,仙人山海拔1849米,而該鎮的落爐海拔460米;鎮內煤炭資本居全縣之首,已探明煤儲量2億噸,幾年來已開辦3萬噸的煤廠8個,此外規劃了4個9萬噸的煤廠。鎮境內的混子河和盆水河將山盆鎮縱橫切割,峽谷風光俊美,還可以開發小水電,今朝規劃的7個梯級電站中已建成丁村電站。難怪我們去農人家里買柴燒的時辰找不到柴,他們有的是煤。
早晨,我從帳篷里探出頭,看到遠處霧氣籠蓋的山谷,從索橋上放眼望去,視野變得坦蕩,河谷里擱淺的淺灘,水流撞擊石頭迸發的浪花,水邊嫩綠的水草,岸上郁郁蔥蔥的麥田,遠處霧氣籠蓋的山林,還有小鳥的啼鳴,這一切,如同黑甜鄉。
歸途路上的風光,是此行意外的收成。從岔水到落驢的路上,那些巍峨的年夜山、山脊上的人家,以及泥石流留下的痕跡,讓我想起雪山之行路上所見到的風光,原本在我們的家鄉也有如斯美景,靜靜的在那兒那里期待我們去發現。當我們剛贊嘆完年夜山的威武,又被山谷下的淺灘深深的吸引,這山與那山之間的河谷里,有斑斕的年夜巖灘,如同‘月半灣’一樣盤旋在山谷,白茫雪山腳下的‘月半灣’寸草不生,一片貧瘠的氣象,而落驢橋下的年夜巖灘卻完全分歧,沙灘,碧水,悠長的峽谷,綠油油的麥田,暮秋季節里色彩斑斕的山林,瘋狂的揭示它的美,涓滴不害怕路人嫉妒的眼神。年夜巖灘旁的峽谷上,橫跨著剛建成的落驢年夜橋。
貴州省遵義縣山盆鎮有一道怪異的風光是落爐,落爐是山盆鎮的一個村,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糊口著近6000生齒,衡宇一家挨著一家,清一色的磚瓦房,被人譽為“年夜山里的農人城”。落爐與仁懷市高峻坪鄉鄰接,由國家投資400多萬元于去年8月建成的落爐年夜橋宏偉壯不美觀,飛架遵義仁懷兩縣市。
此行路線:遵義――(桐梓)――花秋――岔水――落爐――遵義
車盤費:小車25元客車20元徒步約5小時徒步約1小時客車22元
年夜河向東流
巴豆巖
又見炊煙
篝火